每每思念家鄉(xiāng),此時沒有什么能比吃上一口臘味更讓心胃服帖。但制造臘味的初衷,是為了更好地儲存那些容易腐敗變質的新鮮肉類。只是時至今日,臘肉不僅讓我們收獲了與鮮食截然不同的味道,更是慰藉著遠在他鄉(xiāng)游子的心。
湖南臘肉起于何時?
臘肉到底源于何時?還真的說不清,只知道較早的記載是在《易經·噬嗑篇釋文》中,“于陽而煬于火,曰臘肉?!边@足以證明臘肉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。過去,湖南西北部一帶的土家和苗族被稱為蠻夷民族,他們是當年和黃帝爭奪天下的蚩尤部落的后人,由于戰(zhàn)敗,先輩長期隱居到湖南西北部一帶深山。過著以打獵為生的日子,或許最初,他們只是將沒有吃完的野豬肉掛在樹干上風干,等到食物短缺時拿來食用。遇到雨天的時候,他們就將肉放在火堆上烤干食用。人們發(fā)現,經火煙熏烤后的肉,吃起來特別香。以后,他們就長期使用這樣的方法處理沒吃完的獵物。不管怎么樣,這一習慣保留并傳承下來,并且成了湘西北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湘西北臘肉,果味茶香
每年一到冬至,家家戶戶都要準備殺年豬,做臘肉了。湖南湘西北,每逢冬日天空放晴,村子里家家戶戶便會在自家門院前擺好架勢熏制臘肉。男人磨刀霍霍向著家豬,女人則守在案臺均勻地把豬肉切成一塊塊的,重的有四五斤,輕的也有一兩斤。接著他們會一邊拍打豬肉一邊抹上鹽粒,再把肉放進壇子里或木桶中,讓鹽滲透到肉的各個部位,一般要腌一個星期左右,等鹽味完全進入豬肉里面了,然后用繩子穿之掛在通風處,將水滴干,使肉收縮,這樣便可以在火塘炕上用慢慢升騰的煙氣熏了。
以湘西北松柏枝為燃料熏烤臘肉,是湘西北人千百年來的不二心傳。由于湘西北盛產茶樹和果樹,所以在熏烤臘肉之時,人們會把腌制好的肉掛在取暖做飯的火塘之上,一陣陣煙熏四散,一聲聲火光聲響,剩下的就是耐心的等待了。在熏烤臘肉時,湘西人還會將果皮、松子和茶殼等不斷放入火塘。大山里的空氣明朗,臘肉在時間與人耐心守護中多了一份獨特的茶果香。
在湘西北土家、苗家山區(qū)的農家堂屋中間,家家都有一個冬季不熄的大火塘。火塘里任何時候都架著一個個很大的樹蔸或樹樁在燃燒,火塘上面則有一個能夠升降的大鐵鉤,懸掛著鼎鍋或水壺,用于煮飯燒水。把腌好晾干的肉條掛在火塘上面高高的屋梁上,利用火塘上升的青煙自然地去熏制肉條。由于這樣的煙熏過程時間長,緩慢而充分,加之燃燒的樹蔸或樹樁不少都有特殊的香味,故這樣熏制出的臘肉雖其貌不揚,甚至看上去丑丑的、黑漆漆的一塊,但其口味咸香,油而不膩,嚼在口里滿嘴生津,齒頰留香,里面有我們永遠不會忘記的味道。
大湘正食一種滋味,一種情懷
湘西北多山,植被豐厚,生產木材,千百年來用柴火熏制出來的臘肉,其味香醇,也被游子們帶到四方。天空魚肚白,湘西北人送自己的孩子走出大山,路程過半,他們會塞給孩子一袋子臘肉,天越走越亮,臘肉也就這樣陪伴著湘西出山的人越走越遠。對于淳樸的湘西北人而言,臘肉,是他們成長過程中所有的記憶,遠走他鄉(xiāng),有臘肉的地方就有故鄉(xiāng)的味道。
湘西北土家人除夕之夜,全家人圍桌吃團圓飯,一碗臘肉是少不了的。吃著香噴噴的臘肉,喝著自家釀造的大碗米酒,唱著山歌,其樂融融,企盼來年風調雨順,五谷豐登。
大湘正食的一碗臘味,里面有著陽光的味道,大山的味道,火的味道,風的味道,也有著時間的味道,人情的味道。記得一位美食作家曾在書里這樣寫道:臘味,把漫長的光陰歲月中,人對故鄉(xiāng)、親情、念舊、勤儉、堅忍等等情感和信念都混合在了一起,一口吃下去,幾乎難以分清哪一塊是滋味,哪一種是情懷。大湘正食就為大家提供這種滋味,這種情懷。讓您無論身在何方都能享受到家的味道。